中心成功承办“武汉抗战红色文化研究”分论坛

发布者:王凯迪发布时间:2025-10-20浏览次数:28

     2025年10月18日下午中心承办的“区域、国家和全球视野下的武汉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学术研讨会”武汉抗战红色文化研究分论坛在江汉大学师生服务中心1号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论坛围绕武汉抗战时期的统一战线实践、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及当代价值展开深入探讨,吸引了来自各界专家学者、青年学子近20人参与。中心常务副主任王飞主持分论坛,中心名誉主任李腊生教授作为点评专家特邀出席。

 


分论坛上,与会学者通过多维度视角剖析了武汉在全面抗战中的战略地位。例如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储著斌指出,武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宣传文化立法虽具有“战时动员”与“思想控制”的双重性,但其构建的无线电台管理、出版审查、民众动员体系为全民抗战提供了制度保障。例如,《武汉专用无线电台登记办法》通过严格管控通信秩序强化了战时社会管理,而《抗战期间图书杂志审查标准》则在“齐一国民思想”的目标下推动了抗日共识的形成。这些实践既为新时代文化法治建设提供了历史镜鉴,也警示需警惕文化治理中“秩序优先”与“思想解放”的平衡问题。江汉大学音乐学院张艳林副教授通过梳理中央苏区红色音乐(如《送郎当红军》《红军抗日歌》)的创作模式与“人民性”特质,指出其“民族性、革命性、大众性”对军旅音乐的深远影响提出新时代军旅音乐需融合红色基因与现代元素(如电子音乐、沉浸式舞台),强化“强军文化”的精神引领功能。


     马克思主义学院邱国勇教授通过史料梳理,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武汉抗战中如何通过《论持久战》的国际传播、孩子剧团的抗日演出、滇军与满族将领的跨民族协作,构建起多元化的抗日统一战线。研究强调,武汉作为当时国际舆论关注的中心,其抗战行动不仅凝聚了国内力量,更通过苏联援华航空队、国际记者的报道影响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团结。江汉大学王鹏程老师进一步提出,红色文化的传承需结合Z世代数字游民的媒介习惯,通过虚拟展陈、沉浸式体验等创新形式推动跨文化传播,让历史记忆转化为全球共享的文化符号。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凯迪老师运用集体记忆理论,分析武汉抗战记忆从战时“国际抗战中心”到新时代“红色文化符号”的演变,揭示其从区域抗战史向国家宏大叙事嵌入的路径强调红色文化记忆的当代重构需结合国家话语与地方特色,推动历史资源向文化认同转化。


     法学院章洵副教授指出,武汉抗战时期的“献金运动”“难民动员”等实践体现了“人民性”与“组织力”的结合。当前,可通过红色文化引领社区治理创新,例如将红色资源嵌入基层矛盾调解、志愿服务等领域,构建“党建+文化+治理”的新模式。马克思主义学院肖薇薇副教授通过历史研究、文化诠释与传播实践的交叉对话,凸显武汉抗战的“三重耦合。廖宇婧副教授论述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向,助力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升育人实效。张浩老师梳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政策四阶段演变(否定—批判—自信—自觉),指出新时代需以“创造性转化”激活传统文化的治理效能。江汉大学李腊生教授在点评中强调,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理想信念”与“奋斗精神”,新时代需通过数字化手段激活武汉抗战历史记忆,使其成为凝聚社会共识、应对治理挑战的精神动力。


     最后,李腊生教授对与会学者的发言一一做了精彩点评。并鼓励与会学者充分发掘并利用好武汉红色文化资源这座富矿,潜心研究,多出高层次成果,为赓续红色基因,讲好英雄城市故事,传承革命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次分论坛通过学术研讨与实践案例的结合,展现了武汉抗战红色文化研究的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武汉抗战的历史经验不仅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文化支撑,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全球文明互鉴与和平发展。中心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红色文化研究,为新时代文化自信与国家治理贡献智慧。